[大眾新聞]綠色筑基 智慧賦能 創新領航——探訪山東高速集團濟南至寧津高速公路項目
2025-03-19黃河沖積平原上,一條全長94.8公里的高速公路正以“綠色、智慧、創新”為底色加速延伸。作為山東省“十四五”重點工程,山東高速集團建設的濟南至寧津高速公路不僅是省會經濟圈對接雄安新區的關鍵通道,更成為全國交通基建領域低碳轉型與科技賦能的示范樣本。近日,記者走進項目現場,解碼這條“未來之路”的硬核實踐。
綠色筑基:從“生態覺醒”到“低碳實踐”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修路,更是為黃河沖積平原的生態保護提供‘濟德方案’。”濟南至寧津項目執行董事褚鋒站在濟德項目一標段項目部說道。濟德高速全線填方高度3米-6米的路基邊坡,全部采用植物纖維毯替代傳統圬工防護,總面積超130萬平方米,規模居全省之最。這一創新不僅節省造價40%,更可實現運營期年固碳量2600噸。
在軟基處理環節,項目團隊顛覆傳統水泥攪拌樁工藝,研發出“噴擴壓灌流態固化土樁”技術。“項目路線所經地帶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河流、溝渠密度較大,地下水位較高,地質以粉土、砂土居多,施工難度大。”褚鋒介紹,新技術以工程渣土為原料,加入生態膠結材料替代60%的水泥,實現固廢利用率超80%,碳排放降低60%以上。數據顯示,單樁承載力提升40%,加固面積擴大1.6倍,綜合成本下降35%。
臨邑南服務區是項目綠色實踐的又一標桿。“我們正在打造‘風-光-熱-儲’多源融合的零碳服務區。”褚鋒透露,地源熱泵系統已投入使用,利用地下17℃恒溫水實現冬夏溫控;未來將加裝小型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構建清潔能源供給網絡,預計年發電量可滿足服務區50%用電需求。
智慧賦能:從“人盯人”到“數據治”
“智慧化不是簡單的設備堆砌,而是讓數據成為工程管理的‘眼睛’和‘大腦’。”在濟德高速1#場站,濟南至寧津項目工程處職員張榮華,指著手機上實時更新的施工數據。項目自主研發施工現場安全隱患智能監測系統,搭載72種隱患視頻自動識別算法模型,自動識別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發現隱患即時推送現場一線管理人員。特種作業安全管控同樣充滿科技感。龍門吊加裝風速傳感器和AI人臉識別系統,5級風預警、6級風自動鎖死,規避人為操作失誤與極端天氣風險。“碳纖維吊繩替代鋼絲繩后,梁體損傷率降低90%,斷絲傷人風險徹底消除。”張榮華指著一段輕若尼龍繩的吊裝帶說道。
智慧臨電監控系統讓電氣安全“防患于未然”。對配電設備及線路的電流、電壓、溫度等參數進行24小時監測,結合云平臺分析,實時預警電氣火災、違規接線等隱患,解決隱蔽工程排查難題,實現電氣安全“防患于未然”。
電焊機加裝智能物聯網芯片,實現“加芯賦碼”,張榮華介紹:“經授權的持證電氣焊工通過掃碼方可開啟設備進行作業,作業審批實現自動上傳,使用過程全記錄管理,從根本上破解無證作業、未批作業等頑疾。”
創新領航:從“技術攻堅”到“顛覆傳統”
創新是突破工程瓶頸的鑰匙,更是引領行業升級的引擎。站在徒駭河大橋橋墩施工平臺上,眼前長達130米的主跨鋼桁梁如鋼鐵巨龍橫跨河道,3429.48噸的鋼結構在空中嚴絲合縫對接,這是項目團隊創造的“精度奇跡”。“傳統鋼桁梁施工往往需要設置水中墩,但我們選擇‘一跨過河’。”濟南至寧津項目副總經理吳傳山指著河道解釋,團隊通過優化結構設計實現鋼桁梁輕質高強化,既避免了對徒駭河生態的破壞,又將河道通航凈空高度提升高,滿足通航要求。
面對八段總重近3500噸的鋼桁梁高空拼裝挑戰,項目創新采用雙龍門吊協同作業,從北岸向南岸推進,在徒駭河大橋10#墩架設完成。通過運用BIM和有限元分析技術全過程模擬,提高吊裝精度,優化施工工序,克服了高空作業風險大、吊裝精度要求高、交叉作業等困難,僅用時3個月完成主跨鋼桁梁合龍。
夕陽西下,徒駭河大橋的鋼桁梁在余暉中熠熠生輝。從固廢再生到AI賦能,從工藝突破到管理重構,濟南至寧津高速公路項目詮釋了交通強國建設的“山高智慧”。這條對接雄安新區的“黃金通道”,不僅將濟南都市圈與京津冀城市群緊密相連,更以綠色為底、智慧為筆、創新為魂,書寫著中國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勾勒出中國交通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圖景。山東高速集團正以敢為人先的魄力、綠色筑基的生態自覺、智慧賦能的技術革命、創新領航的膽識魄力,為世界交通工程貢獻“中國方案”。